北交所于2022年12月30日受理了南京试剂提交的公开发行相关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2023年11月15日,南京试剂向北交所提交了《南京试剂关于撤回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申请撤回申请文件。根据《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审核规则》第五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北交所决定终止南京试剂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的审核。
北证50指数大涨。2023年11月21日,最高涨幅一度超过11%,至收盘仍大涨4.51%,报880.85点。尤其是总成交额达102亿元,创下历史最高单日成交额,上交易日历史天量仅不足38亿元,远超近期单日成交额。北交所行情从10月23日的702.5点的指数低位开始,至今涨幅已超30%,涨幅跑赢同期沪深市场。
经过为期一年的筹备,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科史展馆(简称“系史馆”)在百年校庆、系庆来临之际建设落成,于10月12日正式揭牌开放。作为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中文系的系史馆自然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如何讲好百年中文的故事?南都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系史馆。
系史馆位于中文堂二楼,一道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的大门让人印象深刻,门匾由原系主任、古文字学家曾宪通教授题写,上书篆体“系史馆”。
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向南都记者介绍,系史馆总面积168平方米,以百年中文发展为展览主题,集展示、收藏、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以图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回顾了中文系百年发展脉络,详细展示该系的办学特色和各项发展成就。“系史馆系统展示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光辉成就,对增强中文系师生校友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凝聚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
图文并茂呈现百年发展
据悉,系史馆由五大展厅构成,按照参观顺序分别为序厅、历史厅、现状厅、多媒体观影厅和专题厅。
步入序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现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撰写的前言,“百年中文,根深叶茂,弦歌不辍,斯文在兹。”寥寥数语,为百年中文的故事定下了激昂的主旋律。主背景墙上面展示了中文系的系徽,顶部的“百年中文”篆刻图案是集商承祚先生书法而成,展现了中文系深厚的文化底蕴。左右两侧墙壁分别展示了中山大学最初办学的文明路校区大钟楼和中文系如今所在的中文堂剪影,体现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右侧墙面上展示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校训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深刻体现出中大百年以来的办学宗旨与精神内核。不过,校训旁边墙上的一块匾让南都记者驻足良久。据介绍,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发表演说,鼓励“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1982年2月,中文系商承祚教授题写此语并镌刻在怀士堂北墙云石之上,至今已成为中大的人文精神标志。王琤说:“我们一比一原样复制了挂在这里,以勉励中文系的学生。”
历史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中文系百年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大事记”“系名沿革”“历任领导”“中山手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等板块。现状厅从“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文系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整体面貌。而“桃李芬芳”板块则展出了中文系各届的毕业照及部分杰出系友介绍,是师生校友的共同回忆与纪念。“这一块板最热闹,这里晒出了1974年以来入学的每一届毕业生的合照,许多系友回来,第一时间就是在墙上寻找自己的旧照。”王琤介绍说,“多媒体观影厅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示了中文系的办学成果和名师风采,更为今后开展系史教育和文化分享提供了舒适的交互环境。中文系老师们的专著作品也集中陈列在该区域的书架上,供师生阅读学习。”
名师名家荟萃,创下多个“第一”
王琤表示,建系以来,中文系名师荟萃,陈洵、鲁迅、陈钟凡、郭沫若、容庚、方孝岳、王力、詹安泰、商承祚、王起、董每戡等著名的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4年9月国立广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正式开办,陈钟凡受聘为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教授,并于中山大学成稿《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出版)一书,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1934年,方孝岳在中山大学撰写的《中国文学批评》一书出版,与郭绍虞、罗根泽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1929年7月,经近代词学大师朱祖谋推荐,词学大家陈洵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开启中文系词学研究之先河。南都记者在展柜里看到了这封推荐信的复制品,寥寥数语,见证了两位词坛领袖间真挚深厚的友谊。1939年6月末,有“岭南词宗”美誉的詹安泰接替陈洵讲授词学。
1927年,商承祚受聘为文学系教授,与随后到来的容庚共同奠定了中文系古文字研究之基础。1956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古文字研究室”,容庚、商承祚两位教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为古文字研究所留下优良的学术传统。
1927年夏,吴梅赴中山大学任教,首次将戏曲学带到中文系的讲坛。1950年代,著名戏剧史学家王季思、董每戡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中大民俗学会的基础上,开创了传统戏曲的教学和研究传统,使中山大学成为古代戏曲研究重镇,至今完整传承了五代学人,被誉为“戏曲研究的中大学派”。
1946年10月,王力、岑麒祥在中山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语言学系。“语言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龙婉芸老师毕业后一直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至退休,现已101岁高龄,比中山大学还大一岁。”王琤说。
“这门课,我足足记了三本笔记”
在现状厅中,著名戏曲史家、古代文学学者吴国钦教授捐赠的两本课堂笔记引起了南都记者的注意:一本是他读本科大二下学期上王起教授《宋元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另一本是他读研究生时詹安泰教授《宋词研究》课的教学大纲。“我读高中时,就了解到中山大学有位王起教授,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还了解到有一位王季思教授,是戏曲专家。入读中山大学后,我才了解到,王起字季思,两位专家叠加在一起,我对王老师就更加崇拜了。当时给我们上古典文学课的,全是响当当的教授,先秦文学由詹安泰负责,两汉魏晋由林悠如、陈寂负责,隋唐由黄海章负责,宋元由王起讲授。王起老师的温州腔国语,学生们听起来非常困难。但名教授讲课,岂可放过!我下了很大决心,终于从听进五成到十足,慢慢适应了。大学本科的其他课堂笔记,可惜都未予保留,就保留了这一本《宋元文学史》的听课笔记。”年近九旬的吴国钦深情地向南都记者回忆当年听大师讲课的情形。他说:“从课堂笔记本可以看出,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致,譬如他讲《西厢记》。他是研究《西厢记》的专家,两节课把《西厢记》的源流、人物、影响等讲得异常生动精炼。”
至于詹安泰老师的课,吴国钦回忆道,詹老给他们五七级本科生上过《先秦文学》,印象最深的是他漂亮的板书。“詹老是岭南著名书法家,黑板字漂亮极了。下课时学生们常常不愿擦黑板,一直在领略他的雅正灵动的板书。1962年,我读研究生时,詹老给我们上《宋词研究》课。詹老是当代宋词研究四大家之一,吸引了包括暨南大学在内的一些老师也前来听课。彼时的詹老也解除了精神枷锁,坐在籐椅上侃侃而谈,师生们都觉得很是受益。这门课,我足足记了三本笔记”。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系史馆还专门设有专题厅,可根据本系或老师们的工作需要布置专题展览。目前正在展出的是《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中山大学中文系百年文心专题展》,集中展示了中文系自创立以来的写作与创作传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展览分了三个篇章,包括“文心血脉”“文心强体”与“文心创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心血脉”篇。1927年1月-10月,鲁迅先生来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这段“广州时期”时间虽短,却也结了累累硕果——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两部代表作,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册。此外,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文学团体“创造社”的著名成员如郭沫若、成仿吾、王独清等也先后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在这些文学大师的引领下,百年以来中山大学中文系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如20世纪20年代在中文系就读的欧阳山,他在鲁迅的指引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其长篇小说《三家巷》问世60余年来,一纸风行而经久不衰,且不断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舞剧、粤剧,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学母题”。中文系六二级学生刘斯奋在容庚、冼玉清等名家前辈的指导下勤奋钻研创作,其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国大学兴起办报办刊的热潮。中文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成立了“中山大学钟楼文学社”,并于1979年3月至1980年12月编辑出版了校园杂志《红豆》(共七期),在国内各大高校出版的文学杂志里堪称“一枝独秀”,一度闻名全国。当年叱诧风云的中文学子毕业后至今仍活跃在社会各界。如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七七级学生江艺平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时评作者之一,被视为中国报业传奇人物。七八级学生陈小奇被誉为“音乐奇才”,他创作了《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等一大批响彻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歌曲。
当然,最令中文学子刻骨铭心的还是俗称“百篇作文”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强化写作训练课程。1986年,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黄天骥教授要求一年级学生在一年内“读五十本书,写百五篇文”,1989年把150篇改为100篇,纳入学分。这个做法一直坚持了30多年。“‘百篇作文’不但成为中文系的教学特色和优良传统,也成为每一代中文人的集体记忆。许多系友回忆起自己青葱岁月书写下的文字,仍然感慨万千。对他们来说,‘百篇作文’不仅是‘魔鬼式’的写作能力训练,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王琤介绍,“自2019年开始,中文系进行了‘减量增质’的教学改革,‘百篇作文’从100篇减至50篇,但写作要求却大大提高。此外,中文系新设立的创意写作教研室,向全校开设了《创意写作》及《小说与电影中的故事设计》两门课程,代表了学科的新兴方向。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系自始至终坚守写作训练手写的传统,让学生在书写文字中沉淀底蕴、磨炼性情。”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摄影:南都记者 陈杰豪 周佩文 实习生 梁子龙重庆股票配资平台